【明報專訊】“ 金管局早前發行30億元銀色債券(silver bond)大受歡迎,可見能提供穩定息率回報的投資產品對退休人士頗有吸引力。不過,銀債相對其他投資產品未算十分吸引,今期封面故事專訪於2011年不足50歲便可提早退休的理工大學前教授、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林本利,分享過去5年退休後股票投資心得。另外亦訪問了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,教路如何配置穩健的退休投資組合。 ”
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林本利於2011年退休後,建立了一個集物業、股票、債券及現金於一身的投資組合,為他每年帶來100萬元的投資收入,作為退休的日常開支。雖然一般人未必有這樣多的退休儲備,惟林本利過去5年股票投資平均每年回報逾一成的心得卻可以學習,他在是次專訪中將箇中成功之道娓娓道來。
明報記者 葉創成
金管局於7月26日至8月3日發行30億元銀色債券,只供65歲或以上人士認購。該債券發行期為3年,派息與通脹掛鈎,每年派息率最少2厘,雖然不設二手市場,難以短炒賺價,惟仍吸引約7.5萬人認購,總認購金額約90億元,超額認購兩倍,可見能提供穩定收息的投資產品備受退休人士捧場。
如何才可以退休無憂?於2011年以49歲之齡提早退休的林本利的成功經驗值得參考。林本利接受訪問時透露,他在2011年退休的1年前已開始規劃,希望每年可透過投資賺取收入維持100萬元的生活開支,「我不需要供樓,並且早已為一對子女預留出國留學的費用,但每年生活開支仍達100萬元,為何這麼多呢?首先我是基督徒須十一奉獻10萬元;一家四口保險費、旅遊、供養父母開支各10萬元;再加上兩名子女就讀直資中學學費、予太太家用及個人生活費用各20萬元,加起來剛剛好是100萬元。」
住宅收租 主要收入來源
林本利退休時的資產中,七成屬物業,股票、債券及現金則各佔一成(見圖),該組合已可提供每年100萬元的收入,足以應付退休後所需的生活開支。林本利笑說,本港股票及地產於上世紀60至90年代的繁榮盛世大幅升值,自己則於該黃金時代的中後期開始購入多套住宅物業,至今除了錄得可觀升值外,相關租金收入亦成為其支付退休開支的最主要來源,「恒指於1964年7月31日成立,至今剛好52年,當時基數是100點,恒指近日處於23000點附近,即升值約230倍,平均每年回報約11%;期內恒指股息率3.6厘,故假若將股息悉數用於再投資,平均每年回報率將上升至14.6%,過去52年累積升幅便達1200倍。將過去52年分成兩個階段來看,1964至1997年恒指升幅尤其厲害,1997年回歸後香港經濟增長減慢,加上衍生工具盛行,大戶除了將股票炒上外跌市亦可賺錢,故過去19年恒指回報已大不如前。至於本港住宅樓價,過去52年升幅與恒指不相伯仲,而且小市民買樓一般都會借按揭,發展商起樓亦會向銀行借錢,出現槓桿效應,故創造財富的能力亦更強」。
林本利統計,過去10年恒指平均值為22000點,整體來說沒有明顯方向,故賺錢的難度更大。惟他於2011年開始以410萬元的退休儲備投資港股,仍然每年平均錄得逾一成的回報,其中一個關鍵原因,是他於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時建倉,當年10月恒指低位為16170點,其後5年他因應市况適時轉換投資組合,成功跑贏大市,「基本上我長揸的股票佔七成,其餘三成則考眼光出出入入」。
投資股票年均賺一成 七成股票長揸
據林本利透露,他在2011年用於投資港股的資金,源於其在理工大學任教時的公積金。他於1996年至2011年為該公積金供款15年,並且挑選了保證回報率達5厘的保證基金,但結果負責的基金公司未能達到該保證回報要求,須向他賠償,「該基金公司管理了我的退休金15年,結果每年平均只有2厘多回報,換言之,該戶口總額應該保證有410萬元,但最終它只能做到360萬元,需要賠償50萬元」。
由於林本利認為基金公司回報未如理想,有負投資者的期望,故他於2011年退休後,除了自己投資港股,希望證明自己能在實戰中跑贏基金外,亦開設收費的理財班,開班教授心得,至今反應理想:「最初理財班的學生只有幾十人,但目前每月有600多人回來上堂。這其實亦是學生建議的,他們上完10堂基本班後不捨得走,希望每個月見面。我們的寫字樓可以坐50人,即使分12班教亦容納不了600多人,有時亦要在外租用教室。」
創辦理財班 月入20萬
林本利教授的理財班每堂2小時收費為260元,以每月600名學生計,每月學費收入15.6萬元,由於林亦有開設其他課程,總收入近20萬元。他透露,由於課程收入勝預期,他將相關盈利悉數捐出,在過去一年報稅的捐款逾40萬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林本利在自置物業開設教育中心所拿捏的時機相當準確,早於2011年退休前,他於2010年8月以約700萬元買入在北角某一商廈兩層單位,一層作寫字樓一層作教室用途;他跟着沽出其中一層單位勁賺200多萬元,今年5月再斥資530萬元在油麻地購入一個建築面積近千呎的寫字樓單位,作為教室用途,買入價較高位回落13%。他相信美國未來幾年的加息步伐溫和,料每年最多只會加息1次,在聯繫匯率制度下,港息亦會跟隨在低位徘徊,利好物業市道,故每逢大型調整均值得趁低吸納物業。
[封面故事]
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/dailynews/web_tc/article/20160829/s00004/1472407595097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