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Ad unit

第壹流 讓他走吧!

第壹流 讓他走吧!

年來評論電盈是我寫作生涯的一大樂事,因為這故事情節豐富,情感氾濫,幾時寫都感興奮。翻查紀錄,已有兩年未以電盈為文章主角,最後一篇是○九年四月三十日,當時電盈私有化失敗,宣布派 1.3元特別股息予股東。文章的標題《我買電盈》沒可能被人誤解,當時電盈股價是 2元,假如讀者聽從意見買入,兩年來升幅約六成。

久別又要光顧電盈,是因為港交所批准電盈以商業信託形式分拆電訊業務上市,再度成為新聞焦點。每次電盈有動作,市場反應總是「李澤楷又有嘢搞」,其中「又」字會提高聲線,而傳媒必定追訪電盈小股東,小股東總是擔憂自己的利益被損,寄語李澤楷要專心做好業務。最近我發現有一個組織叫「電盈小股東大聯盟」,這也難怪,電盈動作多,這幾年我記得起的便包括不止一次計劃出售電訊資產、私有化爆出懷疑種票醜聞等,小股東要嚴陣以待電盈的種種財技行為,是可以理解。
借電盈的例子,我提出一個概念:上市公司和股東關係的重點維繫於一個字:夾。夫妻要夾、朋友要夾,公司和僱員也要夾。夾是性格和行為上的結合、互補、容忍、理解,當中包含解釋不到的化學作用和客觀理據,相處時間愈長,愈能發揮夾的效應。
上市公司和股東的關係也講求夾,舉例,買中電的人有一個模樣,這些人跟朋友茶餘飯後不多談股票,朋友高談什麼殼股、礦股好不威風,長揸中電被人笑,但中電股東勝在知足。同樣地,我未聽過有人買垃圾股之後投訴被大股東欺壓——你買得垃圾股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也代表你是某一種人。
電盈跟股東的關係,最大問題是唔夾,唔夾的原因,是不少電盈股東不是慕李澤楷之名而來,他們跟李澤楷遇上是意外。這些股東原持有香港電訊股票,科網狂潮期間發現自己持有的股票變成電盈,來不及弄清楚應怎樣做,電盈股價已崩潰,仇恨就是這樣萌生。不少香港電訊原有股東止蝕離去,不再回頭,也有不少人留守到現在。
我在兩年前的文章是這樣寫:「香港人對李澤楷的情感之澎湃,完全不成比例,我認為值得學者從財務、心理、社會學不同角度作認真研究。科網泡沫後導致股民輸錢的上市公司何其多,股民彷彿把仇怨只發洩在李澤楷一人身上。」李澤楷代表着股民跟十年前一場惡夢的回憶。


其實過去幾年電盈的每一個財技動作,都環繞着電盈渴望把電訊業務,即香港電訊原有的傳統電訊業務從電盈剝離。明顯地,李澤楷有興趣搞的,不是傳統電訊業務,而是傳媒、新媒體等業務。李澤楷跟電訊業務走在一起,由始至終是一場誤會、一個錯配,始終要分開,分開對雙方都是好事。電盈過去多個行動都解決不到一個問題:怎樣把電訊業務從電盈剝離,同時照顧到每一個持份者的需要,包括大股東、小股東、客戶、供應商、政府等。李澤楷一直找不到面面俱圓的方案,直至商業信託出現。
電盈以商業信託形式分拆電訊業務之後,會變成一間控股公司,全資持有傳媒和地產業務,但仍持電訊業務控股權,電盈將來就是李澤楷的上市投資旗艦,他終於可以放膽發展他的傳媒王國。電訊業務以商業信託形式獨立上市後,性質類近科網狂潮之前的香港電訊,似公用股,享受穩定的增長和股息。
電訊業務對某些人是寶,對李澤楷可能是包袱——他不想長期跟一群跟他夾不來的股東相處。對李澤楷來說,商業信託是解決問題的難得好方法,他可以公平地把電訊業務剝離電盈,更重要是有機會把兩群股東分開。假如你對李澤楷怎看也不順眼的話,在商業信託分拆方案公布後,沽出電盈,買入電訊業務商業信託。假如你對李澤楷沒特別強烈感覺,我建議繼續持有電盈,甚至增持。理由簡單,我認為李澤楷是財技奇才,分拆後的電盈會鬆綁起飛。為了分拆能順利進行,電盈承諾未來三年維持每年派息 0.15元,以現價計算,等於五釐息。肯定收五釐息,然後買落一個輕身的李澤楷身上,我買。


蔡東豪
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,他曾任職投資銀行,在《信報》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,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,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蔡東豪擦鞋擦得很肉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