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Ad unit

年輕才俊靠慳家發圍

【明報專訊】《財星教理財》專欄推出以來,訪問的對象多是40歲以上的成功人物。不少會談及「80後」的種種問題,以及建議他們怎樣理財。本期找來兩名只是30出頭、甚至未到30歲的年輕成功人士,談談他們自己的理財心得。原來不外乎都是要好好控制自己的開支,萬事都要由儲蓄做起。

沈旭暉﹕「勿讓社會模造你」

沈旭暉在2009年中在大埔半山購入了一個複式單位,面積連同花園有2000餘呎。根據資料,沈在教育學院任副教授,月薪介乎6萬至10萬元,加上他有擔任私人機構的顧問及自設顧問公司,每月收入合共有10多萬元,令他可以有足夠的首期置業。

買樓非唯一選擇 退一步豁然開朗

但沈旭暉認為,年輕人不應該一味想着要置業。「畢業之後5年就要買樓,我覺得這不是唯一的生活公式。當我住在DC(美國華盛頓)時,有朋友在市郊租一間很大的屋,然後每天駕兩小時車返工,一樣很開心,很多東西都是取捨的問題。……其實香港人大可以到深圳租樓,每天過關返工一樣可以。我住在這裏(指在大埔),再過些少便已經是深圳。」

他說多年前他剛從外國回港生活,也是先在西貢租村屋住。在香港租村屋住很廉宜,面積又大。「我覺得年輕人要有一個清晰的坐標……不要讓社會 mould(模造)了你,若果一定要30歲便買到樓,是非常不健康的想法。再陰謀論一點說,若果地產商想你『死慳死抵』幫他們供樓,就更不應該玩這遊戲,其實你願意放低這些想法,生活可以很豁然開朗的。」

自認沒紀律 每日做硬預算

沈旭暉1978年出生,只是30出頭便有能力買豪宅,在香港算是異數。但其實他要求自己在用錢方面有很嚴謹的紀律,否則也未必能儲足首期買樓。

他說在自己的電腦桌面,有兩個Excel表格,一個用來記錄他每天的收入及開支,另一個是記錄他每天將需要完成什麼工作及做了些什麼。「每天我上牀休息之前,都會花幾分鐘,填了這兩個表。」記者問怎麼可以那麼有紀律?他說﹕「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紀律,才要逼自己這樣做。」

收入分6份 投資分散再分散

沈旭暉會把收入分成6份,包括交給投資顧問買基金、給父母代買股票、供養父母、還有供樓開支、捐獻(主要是捐給他擔任發起人的智庫機構Roundtable)、餘下就是儲蓄。「我有限定自己的日常開支,不會超過收入的15%,若果有一個月大使了,超過15%,電腦上便會出現紅字。」可見沈旭暉相當有紀律。

「若果一年下來我發現自己儲起了不少錢,就會有獎勵,就是把多出來的錢用來去旅行。」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,他便去了中東阿曼及卡塔爾尋幽探勝。

沈旭暉接受訪問時不斷說自己不是理財專家,亦沒興趣鑽研投資,所以投資基金及股票,寧願假手他人。他的父親以往在港大教書,退休之後,兩老喜歡投資股票,所以沈旭暉也樂於把錢交給父母代他管理。「我只向他們說投資要比較穩陣,以及盡量分散風險。」

他連找投資顧問買基金,也分散一下風險,除了找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之外,亦有找一家投資顧問公司。他說早在畢業之前,已經養成這麼有紀律的習慣。「我相信一個人必須有穩定的收入,有一定的經濟能力,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東西。」

google doc, 有埋doc, power point, excel, all are free.
Excel空格 計劃人生
2011年1月10日

【明報專訊】沈旭暉電腦中的Excel,除了記錄收支之外,亦記錄了他的人生。「我喜歡將時間也segmentise(分段)。」他認為好好記錄才知道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每一類事情之上。

他對自己畢業回港之後的日子也有規劃,第一個10年,希望能高調一點,爭取機會推廣他所愛的學科國際關係。踏入第二個10年,他就希望自己可以減少曝光,推廣的工作由別人來接棒。

回港首10年 志在推廣國際關係

沈旭暉在2003年回港後,有上電台做節目、到有線電視借世界盃的話題講國際關係、創辦智庫組織Roundtable、做了多個政府諮詢組織的成員(見表)、2009年特區北上的國慶觀禮團中他更是其中一人,且是最年輕的一位。爭取認受性及知名度,他已達到一定效果。

第一個10年只剩下兩年,那麼他會怎樣部署下一個10年呢?「我從來都不希望成為一個公眾人物,只希望將我讀的東西推廣。之後當然希望有人來接班。」然後他想多做策劃的工作,例如辦一份單純談國際時事的月刊,另一個心願是多學外語。

他最關注的是香港人不太着重社會科學的學科。「香港的價值觀覺得social science(社會科學)不是專業學科,外國很不同,例如在一份不是很頂級的雜誌做採訪,年薪可以過百萬港元,在香港這已是總編輯的薪酬。」

沈旭暉兩年前轉到教育學院任教,職級也跳了一級至副教授。「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,在大學教書便要不斷寫Journal(學術論文),因為只有這樣做,才能繼續玩這個遊戲。」即使他對這政策不盡同意,但「也要跟到規矩,才能玩贏它。」

何啟聰﹕「物質生活 足夠便可」
2011年1月10日

【明報專訊】本身是「80後」、今年29歲的瑞信香港認股證及牛熊證銷售主管何啟聰,理財概念是量入為出,每月支出為人工的15%,其餘均會作儲蓄。他曾是少年股神,15歲已投身股海,但奉守不借孖展的原則。在2009年曾想圓置業夢,但因為手上資金不足以付首期,但也不想問家人借,寧願放棄置業機會。

昔日少年股神 今投行窩輪主管

何啟聰在15歲時參加了一個股票投資相關遊戲節目,遊戲以參加者選取股份的成績為贏輸的準則。他當時參加後發現股票投資十分有趣,因而啟發了對股票的興趣,更多留意財經新聞,不時向媽媽提供貼士。當時何母覺得囝囝貼士頗準,於是給了他數萬元作資本投資股份,「當時幫家人買的都是藍籌股,好像匯控(0005)及和黃(0013),贏了錢家人便請食飯,直至18歲我就即刻開了個人股票戶口參與股票買賣,當時成績都不錯,可以支付自己日常生活開支。」何說。

由於現時身為投資銀行員工,投資股份及衍生工具有不少限制,所以他改為投資外幣。近期成績也不俗,好像在0.8美元買入澳元,貼近1算沽出,賺了6位數字金額。

堅持每日搭港鐵上班

在投行,投資股票有限制,他不少同事也會買樓收租或者炒樓。他曾經在2008年想置業,惟當時未夠首期,又不想問家人借,故打消了這個念頭,雖然錯失了過去兩年的樓市升浪,但他認為量力而為更重要,機會可以再捕捉。

他仍有計劃置業,除了自住外,也會考慮買樓收租,因為怕出租物業成為凶宅或遇上不好租客,他打算分散投資,買入幾個中小型單位,萬一發生事故,影響會減至最小。

身邊有不少朋友認為投資銀行收入高,可以享更好的物質生活。但何啟聰認為物質「足夠」便可,初入行時他所穿的西裝只是千多元一套,現在買貴一點,例如6000多元一套,但西裝都是等減價才買。雖然,身邊不少朋友是車主,但何堅持自己住港鐵沿線,沒有駕車返工的需要,繼續搭港鐵上班。

每月支出限在收入15%

雖然他沒有自訂財務報表,但也會限制自己使費,每個月支出約為收入的15%,其餘便會放在外幣儲蓄及基金上,以爭取穩定回報增值。由於,工作忙碌有時忘記找卡數,現時卡數都是自動轉帳找清,為免自己過期找卡數要罰款。

何啟聰當年在「少年股神」爭奪過程中,曾經發表過看好港交所(0388),原因是港交所在撤銷最低佣金協議後,股市交投應會增加。另外,中國加入世貿(WTO)亦會誘發國企紅籌的交投量,以及來港上市集資公司數目持續上升,當時港交所的股價僅為11至12元,上周五已升至184.5元。

他相信技術分析加基本因素,可以訂定投資方向,「單憑技術分析並不足夠,最重要是投資氣氛,若經濟大環境不配合,很多優質公司也沒法體驗價值。然後要分析行業是否有潛力,還是夕陽行業,最後才揀選股份。」他強調,做中長線投資,必須設身處地,了解當前的大方向;如在逆市中投資,則應以短炒為上。
年輕人要留意溝通技巧
2011年1月10日

【明報專訊】不少僱主對「80後」感到不滿,例如時間觀念差,經常遲到、工作時容易被情緒主導、人際溝通欠技巧、不接受批評等。何啟聰坦言,近年新聘請的同事都是80後,他們實在欠缺溝通技巧。

例如有一次,他請應徵者分成小組討論問題,有一位80後應徵者只顧打擊對手,認為自己觀點才是正確,最終該名青年當然落選,何啟聰向該名青年解釋落選的原因是處處針對同伴,未有聽清楚別人觀念,他認為團隊合作重要,在討論活動上,完全看不到該名年輕人日後可以跟同事合作。

SARS年畢業 首份工月薪6500元

他亦有遇到應徵者選擇到另一家公司工作也不通知他,連一個電郵也沒有。他坦言,父母一代過往生活艱苦,練成刻苦耐勞。年輕一代因為成長時香港經濟環境好轉,不少大學為爭取資源及世界排名,奉行精英制,令到年輕人更加急功近利。

他說曾經擔任母校一個講座的嘉賓,「可能由於我的樣貌後生,開始時在場師弟妹沒有理我,當知道我是其中一個嘉賓,開始主動攀談,當知道我是在投資銀行工作,態度更是180度改變。」目標清晰也是80後的特性。

「很多年輕人可能認為人工少,相應交出的工作質素也較差,但老闆也會因為你交出的工作質素不理想,在檢討人工及晉升時,你便沒有機會。」何啟聰認為80後尋找工作時應以興趣為目標。

他是在2003年SARS那一年畢業,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6500元,雖然有同學勸他從事會計人工即可近萬元,但他對會計工作沒興趣,所以寧願在自己有興趣行業努力,終於有機會轉任投行。

沒有留言: